《瑙西卡》/原名:《Nausicaa》/又名:《瑙西卡娅》,上映日期:1970,描述一位法国女学生与一位希腊知识分子之间的爱情故事,其中穿插了一些对希腊流亡法国之异议人士的访问,谈及他们对希腊的政治和独裁政权的看法。是因为政治上的考量,这部影片并没有在电视上播映过,仅于1970年布鲁塞尔的一个影展上,以尚未完成剪辑的状况下放映过。A girl, whose father is from Greece, studies ancient art in France. The film was made for television but never broadcast for political reasons related to its portrayal of Greeks. A work print was screened in Belgium in 1971, and the film is now available in reconstructed form.《瑙西卡》百度云网盘资源以及《瑙西卡》高清mp4迅雷下载,《瑙西卡》BT下载,希望您能喜欢!
一部尚未完成的片子,以半剧情片(法国女生和希腊流亡人士的爱情故事)和半纪录片(对希腊流亡人士关于希腊政变看法的采访)相结合,同时也把阿涅斯自身以及父亲和希腊有关的元素都融入其中,可惜并没有上映,无法从广大观众那里听到不同的声音。
瓦尔达的半自传。
瓦尔达唯一一部历史、politique、(自我)身份认同高度耦合的流散题材电影,也是她梳理自己精神成长较深的一部。层次丰富,虚构与非虚构交融好妙,值得在影史上拥有位置。作为瓦尔达的自我指涉,剧情部分的少女阿涅斯同样是希腊裔,拥有疏离的父、俄狄浦斯关系、学习希腊考古课程;剧本中增添的她与希腊流散者的爱情线为个体与遥远的祖国做情感加持,也借此进行隐喻性表态;瓦尔达自己的画外音随时自如进入,从自反和politique角度更理性发声;穿插的纪录部分篇幅不小,希腊流散者们的口述从多种职业/思维角度构建记忆之场。不止一次想起安哲(鹳鸟、塞瑟岛……)。叙事上两处设定最妙:40分钟处男主/演员从剧情部分无缝穿到纪录部分(而且是上船寻找希腊同胞)、片尾瓦尔达诗性画外音随时进入阿涅斯和恋人告别现场。
7.5 瓦爾達拍的主角叫瓦爾達的政治文獻片 破碎 憂鬱 紀錄同虛構平等地散落在結構中 起承轉合生硬是遺憾
简直是瓦尔达的《镜子》!国家和民族带来的身份认同,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观,在爱情与政治斗争中对抗消亡。借助复杂的多线叙述和交叉剪辑,模糊表演与真实的界线,完成对自我的深入解构。也许正是未定剪的版本,才让影片保留了繁妙的多重语义和粗粝的质感。摄影机的运动节奏实在是太舒适了。
诺西卡 瓦尔达全集补遗 威信简9
我不懂政治,也不懂爱情,但好像都能让人心碎
8# 野心勃勃的作品 和尤利西斯组成偶对 试图联络神话 社会与爱情三条线索 瓦尔达将自己的名字借给女主角 在她身上实现属于自己的私人叙事 而选修了历史 美学与考古的女主角借瓦莱里的嘴发问 怎样才能抗拒必然消亡的力量 另一边的男主角作为希腊政治难民 言说中饱含对故乡的热切喜爱 两人与奥德赛的平行关系也是影片重点 能想象为何当时被搁置不让播放 看到未完成剪辑工作的作品也充满了新奇的感动
这部为啥在cc一个唱的附录里
3.5 虚构人物的故事、真实人物的访谈与导演的自我陈述相互交织,碎片化,Agnès 同时存在于银幕内外。关于希腊的政治,关注点实则在希腊流亡者个体上;关于神话与艺术,由于语言水平有限确实没怎么看懂。层次丰富的一部瓦尔达。
像是瓦尔达拍了一部戈达尔片
有些杂乱,但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自由,将很多元素拼接在一起,形式的趣味性大于观点。
和狮子爱谎言很像,拍的时间好像也差不多
20/12/20
十分复杂的一部电影,有着很多层次的内容,真实的景观仿佛是无数的幻象,比虚构的部分还要虚构,最后的场景非常喜欢
都翻到了德帕迪约22岁的电影了,他还是这么一幅油腻不堪,宛如50岁大叔的脸。我以为有的人现在看起来难看,年轻时候总应该帅过吧。这逼确实没有。
阿涅斯把自己的名字给了片中的女人,她与记者身份的希腊流亡者的一段在法国的爱情,穿插了在政变后被迫离开希腊的人的采访,他们多数被捕,有万人之众,之后再未回国,阿涅斯甚至自己出镜,表达观点,朗读剧本,一部带有表演又触摸历史的纪录片。
其实是剧情片中间穿插了对希腊政变的流亡人士的访谈纪录片,瓦尔达也学着戈达尔不好好拍电影了。这片因为政治原因没有在电视上播过
[2020年3月瓦尔达√] 有[尤利西斯]就必然有[瑙西卡]。可能是瓦尔达作品中文本层次最复杂的一部,很多手法显然是借自戈达尔,影片文体大概算是今日的“创意纪录片”,除了瓦尔达的自叙:希腊父亲,对希腊文化的好奇,对希腊政变的关注,童年回忆;以及“虚构”的段落:名叫阿涅斯的、有着希腊父亲的女学生,和流亡法国的希腊记者的关系;同时瓦尔达通过自身出场、旁白、直接道破“扮演”、朗读剧本等手法暴露了电影机制并形成自我指涉;同时还混合了对流亡法国的希腊人的采访、戏剧排练、当代艺术策展、街头采访等素材……几重文本有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但要数赛特港口的回忆、导演旁白和最后朗读剧本为最佳。结尾朗读文辞华美的剧本时。候形成的声画叠用和错位实在是太美妙了。
希腊67事件可对比Costa-Gavras的焦点新闻(Z, 1969),瓦尔达除自身是希腊后裔(父亲只给她带来“动机”,非爱国者)的原因,采访流亡者目的性上也能看到时间段内的左翼思想的发展(同同裔故事的杨克叔叔,远离越南、黑豹党),这种鲜明的政治倾向在电影的失败后告一段落,转而开始关于人权地位的诉求(女人之声、一个唱一个不唱); 除了政治因素导致的失败,片中仅有的创造性是用奥德赛故事指向历史神话、记录和自编故事的结合,但并没有有趣到独特或严谨形式地步(她更好的两个极端代表分别是5-7点的克莱奥和101夜),因此也不难理解被束之高阁的原因
片名出自《奥德赛》,故应按通译作《瑙西卡》或《瑙西卡娅》。跟短片《杨科叔叔》一样,瓦尔达在希腊政变的非常年代,在异地(美国或法国)寻希腊的根,用一种近似戈达尔的“文体”和探索途径。
前重看「La Pointe Courte」+「Les Amours d'Astrée et de Céla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