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谎言在流血 / 流血之爱 / 爱在流血中
追海豚的長崎夏日(台) / Sabakan
苏瓜日记 / 月八拍片日记(台) / The Tsugua Diaries / Journal de Tûoa
大卫·达斯马齐连,劳拉·戈登,伊恩·布利斯,费萨尔·巴齐,英格丽·托蕾莉,里斯·奥特里,乔治娜·海格,乔什·邝·塔特,斯蒂夫·莫察基斯,宝拉·阿伦德尔,塔马拉·谢尔顿,克里斯托弗·卡比,约翰·利里,加比·萧,伊莉斯·詹森,克莱尔·奇汉巴奎,阿梅莉·门多萨,迈克尔·艾恩塞德
吉姆·卡维泽,比尔·坎普,克里斯特尔·阿帕里西奥,哈维尔·戈迪诺,耶西卡·博罗托·佩里曼,曼尼·佩雷斯,埃杜瓦多·维拉斯蒂吉,古斯塔沃·桑切斯·帕拉,克里斯·阿韦迪西安,何塞·祖尼加,盖里·巴萨拉巴,赫拉多·塔拉塞纳,斯科特·黑兹,瓦莱莉·多明古兹,米拉·索维诺,柯特·富勒,杰罗尼莫·巴伦,阿里尔·茜耶拉,阿丽·兰德里,詹姆斯·夸特罗奇
国定杀戮日:无限狂屠(港) / 无限杀戮日(台) / 人类清除计划完结篇 / 人类清除计划:自由永恒
迷途的画作 / 迷失的列昂纳多 / 失落的李奥纳多(台)
艾拉·鲁宾,彼得·斯特曼,玛雅·米切尔,敖德萨·阿德隆,迈克尔·西米诺,柳智英,贝尔蒙特·卡梅利
BT云/hxapi/ttydy/shuanu.com/所有内容均由程序在互联网上自动搜集而来,仅供测试和学习交流,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挺突出的左翼现实主义作品,阶级矛盾没有刻意用台词做直白的表达,而比较聪明的从个体与家庭的视角讲述底层生活的艰辛与劳苦人民的淳朴善良,把政治内核盖了一层相当人性化的语言。以结婚难问题凸显经济压力对人心的鞭驯,至今依然会带来共鸣,然而在当今这个资本社会,个人主义已经结构化到城市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即每个城市年轻人的意识里,使得集体主义观念的理想主义土壤既已不再,互助精神之花更是无处寻觅了。不过通过李丽华一句“为什么女人就一定要靠男人呢”还可以从另一个更新的女权视角来看待小喇叭的倔强性格同时也是一种传统男权心理的反映,从牵线到最终成全了这段姻缘佳期的还都是女性们办的更有效,让此片同时具有了女权思想兴起的意味。从不少实地外景可以看到五十年代初的香港远比不上上海的繁华,国语电影还是上海电影的余韵
”我们穷人单靠一个人是什么事都做不成的,想做幸福的事必须大家合起来。” 政治味道或说主旋律很浓的一部电影了,挺左,最后唱起《团结就是力量》。然而看起来很轻松,很入戏。随着小喇叭一次次结婚路上努力的破灭,心也是揪揪的,尤其房子拆掉那块儿。影片的正能量也在于他自己肯奋斗。资料馆2号厅
在目前看过的电影中,这是韩非和李丽华表演最自然的一次。充当障碍物的石碑几次让小喇叭摔倒,一开始我还以为是像“劳莱和哈台”那样无聊的喜剧笑料,次数一多才发现是隐喻小喇叭总是要被结婚前的一个又一个困难绊倒。尤其是后来点明了洋行,更上升到穷与富的对立中去了。另外开场和结尾都聚焦小喇叭和婚礼,但小喇叭分别充当伴奏与主角的角色,构成了有所对比的环形结构。
开场特写,横移镜头,这是美国新好莱坞的标准镜头语言,《毕业生》 介绍时,景深镜头调度,前景妈妈,中后景儿子,小喇叭,限制性视角产生的喜剧性
看看六十多年前,中国顶级的电影人是如何关照社会现实,采取的又是怎样的叙事方式和立场。贫贱夫妻百事哀,但也百事幸,因为真心相爱,所以并不畏难。而一颗颗勇敢、善良、热忱的心在旧社会的油锅里来回翻炒,叫观众看了如何不同情,如何不落泪呢? 和早期摩登喜剧形成鲜明对比,《太太万岁》讲的是上流社会的婚后烦恼,《误佳期》讲的是底层社会的结婚艰辛。两者核心矛盾完全不同,阶级双方恐怕也不能相互理解,但是通过电影艺术,观众得以平等地感知到两种复杂的心境。且都能做到有笑有泪,着实令人叹服。 结尾的说教意味到达巅峰,教化人民的意图袒露出来,责任感暂时超越了对普世情感的挖掘,群像的层次与批判的力度确实不如《乌鸦与麻雀》。尽管它的观念不似同时代的其他中影史经典那般超前,但依旧是一部真挚感人、情深意切的佳作。
港漂小夫妻结婚记,跟现在的X漂小青年一样的现实遭遇,因喜宴婚房彩礼等等各种穷人困境,一直误佳期,片名起的实在太棒了,膜拜!剧情一波三折,笑中带泪,并看到了50年代香港风貌,以及彼时冉冉升起的李丽华...
朱石麟一贯很优秀哇,蛮有趣的市民喜剧,婚礼喇叭手给自己奏乐这个大梗翻了好几次,用的真不错,韩非头上那个呆毛哈哈哈,李丽华真美。两个比较大的误会很快瓦解算是一定程度上破套路,不过恶霸工头以及各种恶霸都竟然没展开也是有点意外,大约是为了不撒狗血所以基本没有什么大反派……最后结到团结就是力量上也是蛮左的,有政治经济的分析。
仅从意识形态层面说三个很讽刺的点: 1.唾弃又无可奈何的金钱观:老话“贫贱夫妻百事哀”,对于穷人,金钱是其背后所代表着的所有他们见识到了“说不上渴望,却有一点点想要”又得不到的生活方式和状态。 2.破了又立的“新传统”婚姻观:影片前半段多次重复“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 你也该结婚了”,似乎婚姻是每一个个体一生中必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女主曾有过类似于反抗式的回应,然而却还是囿于既成观念“死心塌地”地与男主堕入了情网。并不是抵制与反对婚姻,只是生殖繁衍的生物单位是种族,提倡个体的自由意志下的自我选择。 3.偏民族主义层面的言行状态:男主一直以“结婚是自己的事”为由拒绝他人帮助,母亲“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没钱也要办“豪华”婚礼,二叔为腾出新房不惜夜宿街头... 这些观念看似荒诞,生活中我们却依然习以为常。
韩非真是喜剧大师,出彩的细节基本都在他身上,真的好爱他呀。前半段市井小民朝气蓬勃的生活琐事拍得太好了,简直惊喜得被震在椅子上,看朱石麟的电影确实是享受。后面又沦为左派底层人民苦难史,不过对刚刚被房东扫地出门的我来说,也是很感同身受了。
#资料馆留影#很生活化的初期港片,小人物的各种悲喜交加,第一次见到演底层女工的李丽华,她和韩非的对手戏让人难忘,也佩服这个相时而动的聪明女人。女明星不是光脸蛋好就够了,好脑筋比什么都重要的多。
这部挺可爱的,韩非更是可爱,头发翘起来的梗又用了一遍。“爸爸,为什么女人一定要靠男人呢!”吹喇叭和搭房子的快切/最后的默片梦境
1951年我们有这么棒的喜剧误佳期,2018年我们只有西虹市首富了,这说明:一,电影人真的不懂什么叫幽默了;二,电影人真的不关心工人阶级了;三,电影人真的疯了。跟德·西卡的《屋顶》有相似之处,但竟然还要早五年!演员个个成精,举手投足之间都是幽默气质。P.S. 对比同一年的《东京物语》…小津对影像的种种意识直到现在令人震惊。
这部电影像是朱石麟的检讨书,通过电影来批判自己的个人主义思想,到结尾只有团结才是力量。义勇军进行曲、团结就是力量,朱老浮城北望,赤子之心啊。同时,朱老又有一定的在地性,比如误佳期的原因竟然是无房可住,又正是因为空间的逼仄,使得朱老在他的拿手好戏“屏风戏”上又更精一步。
记得最深的段落,小鼓手的结婚梦又一次破灭了。他依旧给别人吹着婚礼的喇叭,他望着眼前这对眷侣,投出艳羡的目光,浮想起自己结婚时该是什么幸福的模样。恍然间他又明白,这只是别人的幸福,蓦然间,从他的眼角流下两行辛酸的泪。
韩非的憨傻与李丽华的聪慧相得益彰。虽然讲的是小人物的心酸,但拍得轻松明快。脸谱化的人物形象与直抒胸臆式的结尾也算是时代印痕吧,浓厚的左翼色彩。床底马票梦一段画风突变,颇具实验性质。
李丽华还有这样天真可爱的一面,演女工这样的小人物演得也好,才发现她长了张猫脸,又娇软,没枉担了小咪的名字。
朱石麟+白沉是绝对的大师级组合,李丽华与韩非简直天设璧人,每一个动作里都有丰厚的生活兴味,每一层酸楚皆源来有自,这部绝对是联华、文化、龙马精神的首本典范
时代的痕迹较重,贫穷作为一种生活状态,在新中国成立伊始仍旧是个问题,在放弃了自我打拼、破碎了马票梦后,好事多磨的婚姻结果是靠纺织女工的群策群力下才成功,除去当年的现实意义,影片中某些长镜头的运用,韩非镜子里一直翘的头发,被绊倒的界石等象征手法的使用都是比较有特色的。
感觉和观摩课看的水火之间乔迁之喜属于一套作品。
#电博经典影展# 喜剧色彩浓郁的左翼电影。相亲那段的节奏感特别好,近结尾处那段梦境就像超现实主义默片,也是妙笔。当然结尾“穷人只有团结起来才能追求幸福”的安利太硬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