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狂暴》/原名:《La Rabbia》上映日期:1963-04-13(意大利),
《狂暴 La Rabbia》使用了20世纪50年代的纪录片片段和相关评论,试图回答存在主义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以不满、痛苦和恐惧为特征?这部电影分为两个完全独立的部分,这两个部分的导演,左翼的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和保守派的乔瓦尼·瓜雷希,为观众提供了对现代社会的对比分析和处方。第一部分,由帕索里尼,是一个谴责西方文化的罪行,特别是那些对殖民非洲的罪行。与此同时,它是一部关于前非洲殖民地解放和独立的编年史,把这些民族描绘成世界舞台上的新主角,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他们的“救星”,并暗示他们“无辜的残暴”将成为这个时代的新宗教。相比之下,瓜雷斯基的角色则是对西方文明的捍卫,以及用传统基督教术语表达的对人类未来的希望。
\"La Rabbia\" employs documentary footage (from the 1950s) and accompanying commentary to attempt to answer the existential question, Why are our lives characterized by discontent, anguish, and fear? The film is in two completely separate parts, and the directors of these respective sections, left-wing Pier Paolo Pasolini and conservative Giovanni Guareschi, offer the viewer contrasting analyses of and prescriptions for modern society. Part I, by Pasolini, is a denunciation of the offenses of Western culture, particularly those against colonized Africa. It is at the same time a chronicle of the liberation and independence of the former African colonies, portraying these peoples as the new protagonists of the world stage, holding up Marxism as their \"salvation,\" and suggesting that their \"innocent ferocity\" will be the new religion of the era. Guareschi's part, by contrast, constitutes a defens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a word of hope, couched in traditional Christian terms, for man's future.《狂暴》百度云网盘资源以及《狂暴》高清mp4迅雷下载,《狂暴》BT下载,希望您能喜欢!
跨度从一、二战的到五十年代,记录了世界发生的共产主义革命、资本主义的兴旺,各国人民的文化、生活。许多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片段。
帕索里尼的政治社会记录片,帕老代表左翼
太美妙了!帕哥作品至此补齐,依然深爱他,从没见过这样的纪录片剪辑手段,新闻诗歌。一幅五六十年代画卷徐徐展开:波匈事件、阿尔及利亚战争、古巴革命、教皇约翰、女王加冕、梦露之死、加加林登空……帕索里尼和瓜雷斯基立场相异,两人的影片组合正好相对完整地展现了西方精神。帕哥的旁白极具吸引力,丰塔内拉曾把帕索里尼的声音比作露水,是啊,他总是将话语轻轻一带而过,却极优雅清晰地传达给听者,让人想起生命最富活力和最真实的部分。真想回到那时候,聆听他天才的演讲,凝视那双深邃的眼睛。后来华纳不顾导演反对,擅自剪辑了电影,无幸见到电影原貌,遗憾。
由相互对比的两部分组成的纪录片,但找了一圈中英文字幕都没找到后一半的,听不懂所以只看了帕索里尼部分,不评分了。
20/5/26
4.5 哇 第一次看到帕索里尼这么激进,同时又非常诗性的narrative,是真的恨资产阶级恨到骨子里
詩意紀錄片,看「我的天才女友S2」吃的安利…📍4/4/20
在感谢上帝里结束。冤冤相报何时了?双头狗那段看得起鸡皮疙瘩。
这剪辑手段很可以了。而且头一次看见这样的手法,新闻诗?音乐造诣不够,对西方精神不够理解。就为了帕索里尼这几部电影,整个西方来一遍也值了。我相信老帕最后在开玩笑,那场拯救人类的war of the spirit!
“A journalistic work rather than a creative one. An essay rather than a fiction.” 对常规的抗击:意大利六七十年代的黄金时代里,人们失去了激动与情绪,需要人为制造愤怒和紧急状态。意识形态的声音由文献档案新闻的影像道出,与之相撞击的是导演画外个人化的语调。帕索里尼大概有个多血质的灵魂。
只看了第一部分帕索里尼拍的,只对玛丽莲·梦露那段印象深刻,对纪录片不是很感冒。
Why is our life dominated by discontent, anguish, by fear of war, and war itself?着重看了帕索里尼的前半部分,说是纪录片的话不如说是新闻素材的剪辑,感觉他想表现的是人类作为一个群体性动物的集体狂热,这种狂热如果无法得到控制,就会演变成灾难与战争。
两个导演的主题將内容分为两段式,帕索里尼的狂暴是世界同时性的炸裂,而第二位导演将议题对准了名流群像,较之于后半段的时髦混乱,第一部言说出来的悲怆诗意之于个人而言感触更深。旁白的力量作为纪录片的关键词提取让帕索里尼式忧伤更显实时性和焦虑性。背景音乐也在做另一种统一语言的工作。
非常棒的整理、剪辑和旁白。这是一部关于“人类”这种动物在地球上的一些屁事儿的汇总。
La prima parte è di Pier Paolo Pasolini, invece la seconda è di Giovannino Guareschi.
更是很绝望。
【只下载到了PPP的部分】再一次爱上PPP!
【左派的诗意纪录/9.0】帕索里尼做的一场政治信仰实验,两种意识形态,两种教义的相互纠缠。此片是帕索里尼作为一名左派分子对信仰的最诗意的抒发。每一段文字都显得那般有韵味,却并非建立在乏味的空洞之上。我想去意大利触碰孕育PPP躯干的土地。可惜未见帕哥剪辑版,不知是否被修改了许多。
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