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ok Back -蓦然回首-(港) / Look Back
爱的谎言在流血 / 流血之爱 / 爱在流血中
The Life of our Lord / 上帝的生命
剧场版 世界计划 破碎的世界与唱不出歌的未来 / 世界计划剧场版 崩坏的SEKAI与无法歌唱的未来 / Gekijouban Project Sekai: Kowareta Sekai to Utaenai Miku
द कश्मीर फ़ाइल्स
法瑞尔·威廉姆斯,摩根·内维尔,格温·斯蒂芬妮,肯德里克·拉马尔,蒂姆·莫斯利,史努比狗狗,杰斯,巴斯塔·莱姆斯
Keep Rolling
娜奥米·沃茨
BT云/hxapi/ttydy/shuanu.com/所有内容均由程序在互联网上自动搜集而来,仅供测试和学习交流,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so touching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大提琴和诗篇一样。
聂华令老师在打听商禽老师近况的时候,感叹的那句“老啰 都老啰” 印象很深。还有后来才发现采访的张充和老师也很珍贵,对谈时豁达的那段:“我是想一到了十六岁,十六岁以后我就是一个人了,我一个人经过很多啦,经过抗战,经过很多困难的什么的,可以,都可以,都行都行,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不大在乎,什么样的生活,我都可以过”实在太好了
“这个国度有一天会丧失诗的土壤”就还挺一语成谶的吧
台湾现代诗的起承转合,怀念那个群请激荡的时代,刚读完杨唤先生的诗集,看到他的名字出现还是很惊喜。郑愁予先生的夫人带点埋冤的说出“当女人很苦”的时候,有些心酸。
三星半吧。中学时代知道“我哒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这么一句,片尾竟然是诗人骑马远去的背影。郑愁予的诗很多都有音乐美感,自己也说新诗节奏受(宋)词的影响很深。就内容言,情感层次细腻,容易亲近,抒情多于真理探讨,有人会觉得不够深刻。其诗歌风格处在“横的移植”和“纵的继承”的交点上,沈奇评“现代的胚胎,古典的清釉”。 (50年代台湾新诗论战中,纪弦推崇横的移植、反对纵的继承,有点矫枉过正。不过其诗与诗论不太相符)就影片制作来讲,更注重人物经历而非诗作本身,推测是因为诗人1965年封笔后发表较少,很难去表现和衡量诗本身,只能看菜吃饭。台湾两次新诗论战倒是讲得比较清楚。此外,旁人视角太多,主角光环暗淡。* 台湾漳州街,消失的诗所。
鄭愁予紀錄片,展示類資歷片,沒拍出人物特質,比較雜亂,空鏡頭有點雜亂。
这个系列的纪录片真的好喜欢一边放采访人物语言,一边在屏幕上打不相关的一首诗什么的,你到底想让人把注意力放哪里呢?不过有一个人在黑板上抄错误那首诗那几个镜头蛮有意思。
终于,是一个没有诗人的国度
郑愁予、商禽。个人更喜欢商禽的诗~
我们这一群,有人越山而来,有人渡海而来,背包中共有的是一些乱离、伤亡、贫穷和无奈,加上年少勃发的生机、欲望,以及对于梦的坚持——我们需要写诗,也需要饮酒,更需要恋爱。(林泠
激荡
《归航曲》飘泊得很久,我想离去了仿佛,我不再属于这里的一切我要摘下久悬的桅灯摘下航程里最后的信号我想离去了……每一片帆都会驶向斯培西阿海湾像疲倦的太阳在那儿降落,我知道每一朵云都会俯吻汩罗江渚,像清浅的水涡一样在那儿旋没……我要归去了天隅有幽蓝的空席有星座们洗尘的酒宴在隐去云朵和帆的地方我的灯将在那儿升起…《度牒》这是故居的园林,石阶向圮废的庙宇今夜你同谁来呢?同着来自风雨的不羁,抑来自往岁的记忆额上新的殿堂已醮起,而哪儿去了我们昔日油纸的度牒我再再地断定,我们交投的方言未改那蒲团与莲瓣前的偶立或笑声中不意地休止啊,你已陌生了的人,今夜你同风雨来我心的废厦已张起四角的飞檐那高悬薄翅的铁马,你要轻轻地摇轻轻地,啊,那是我梦的触须
下次来把诗带上! 在纪录片中呼唤起看过他的诗,及听过他诗作为词的歌来;看到“再过三五十年,将成为没有诗人的国度了”为此动容~
补标。今天才知道导演。
刘以鬯那集好好看!喜欢❤️
三星半吧,因为戳了许知远对陈传兴有了兴趣,找来这本片子看完(比起洛夫那个)略感失望之余又看了导演访谈,导演的话比作品还多,才认识到,陈比较书呆匠气,还是不灵
印象最深的一首诗歌,是听阿婆念叨的牧羊女:那有姑娘不戴花,那有少年不驰马,姑娘戴花等出嫁,少年驰马访亲家…
出现一张不可描述的照片
影片用十四行诗形式追述捕取曾经写在水上流逝的花叶飘零,戴着脚镣跳舞,格律与韵脚,不是束缚,也非怀着否定;荒凉的自由,借用周梦蝶的话,荒芜年代残存的些许自由,灰烬中留存的语言种子,野放在岛上,随风飘散在异国他乡。
虽然主角是郑愁予,但讲的其实是台湾现代诗群。剪辑略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