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瓜日记 / 月八拍片日记(台) / The Tsugua Diaries / Journal de Tûoa
大卫·达斯马齐连,劳拉·戈登,伊恩·布利斯,费萨尔·巴齐,英格丽·托蕾莉,里斯·奥特里,乔治娜·海格,乔什·邝·塔特,斯蒂夫·莫察基斯,宝拉·阿伦德尔,塔马拉·谢尔顿,克里斯托弗·卡比,约翰·利里,加比·萧,伊莉斯·詹森,克莱尔·奇汉巴奎,阿梅莉·门多萨,迈克尔·艾恩塞德
吉姆·卡维泽,比尔·坎普,克里斯特尔·阿帕里西奥,哈维尔·戈迪诺,耶西卡·博罗托·佩里曼,曼尼·佩雷斯,埃杜瓦多·维拉斯蒂吉,古斯塔沃·桑切斯·帕拉,克里斯·阿韦迪西安,何塞·祖尼加,盖里·巴萨拉巴,赫拉多·塔拉塞纳,斯科特·黑兹,瓦莱莉·多明古兹,米拉·索维诺,柯特·富勒,杰罗尼莫·巴伦,阿里尔·茜耶拉,阿丽·兰德里,詹姆斯·夸特罗奇
国定杀戮日:无限狂屠(港) / 无限杀戮日(台) / 人类清除计划完结篇 / 人类清除计划:自由永恒
迷途的画作 / 迷失的列昂纳多 / 失落的李奥纳多(台)
艾拉·鲁宾,彼得·斯特曼,玛雅·米切尔,敖德萨·阿德隆,迈克尔·西米诺,柳智英,贝尔蒙特·卡梅利
非凡小女生 / Rocca Changes the World
遗军之战
BT云/hxapi/ttydy/shuanu.com/所有内容均由程序在互联网上自动搜集而来,仅供测试和学习交流,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文化分析和移民研究课都有给我们放映的一部电影。对于混血身上的文化性和挣扎表现的很妙,日本国民的同质性/表面的多元文化主义
没字幕 akira翻译
纪录片简单平实地记录了5个不同年纪背景的Hafu,聚焦缺乏身份认同所带来的自我挣扎到自我和解的过程。小学生Alex因为长相差异常被欺负,选择回墨西哥学习一年,后转学国际学校。日韩混血姑娘,父母为了保护她不受歧视到15岁才告知真相,自此一直担心不能被身边朋友接受,从内心把自己边缘化。还有来自加纳的男生被父母遗弃在孤儿所,现在专心慈善致力为加纳村庄建一所小学。。。这个主题选取的很好,若能稍加展现表象背后的日本社会文化诱因更好。
讲得实在是太浅了,隔靴搔痒。
一大堆可以深度挖掘的文化历史,结果做了最浅层的表述和祈愿
在日本做观光客比在日本生活定居要幸福纯粹的多。Hafus难以被日本人接纳为日本人的处境让我觉得,即使是早早就被卷进现代化浪潮的日本,也有它无法抛弃的顽疾——集体主义和高人一等的自尊。这和他们外在表现出来的一面又很不一样。中日两国在个人认同感的课题上都有各自混乱的表现,真是“相映成趣”。
ハーフとして心が揺さぶられる部分もあり、共感出来ることいっぱいあった。
关于混血儿的身份认同,明明日本是很讨厌与众不同的民族却还有无比多的混血儿,甚至很多日本女性就想要生混血宝宝这还可以再挖掘一下
背景各異的幾位 HAFU 年輕人;基調明亮。但是這個細節也許應該補全:裏面的墨西哥-日本家庭的孩子因為在日本的小學欺負,轉入名古屋國際學校,說自己很開心。其實我同事的孩子也去這間,學費是我們國立大學的幾倍。
你如果是个白皮混血,在日本或许会得到很多额外的优越待遇和倾慕眼光,如果是韩国或黑人混血,则免不了奇怪目光和歧视,不管哪一者都难以真正融入。连混血都生存的如此艰难,更别提众多日语不精通没有routes的外国人了。极其讨厌日本的崇洋媚外、自私和愚蠢的优越感。尤其心疼那个墨西哥的小男孩,整个身份认同和语言系统完全混乱,但妈妈似乎并没有重视起来
一个纪录片,泛泛而谈,真不知道是不想谈,不敢谈,还是没有能力谈。比起一个劲鼓吹日本应该接受更多外国人,还不如探讨下为什么不接受。搞几个混血光是哭,跟《新老娘舅》有啥区别。片中明显日澳混血的就是过得比日非混血,日韩混血的好,不同种族的等级差别歧视也不谈,那谈个什么呢?服了,还要用这个写论文。
这个课题想看不同角度的叙述,父母、日本人、政府、民政部门工作人员
@野兽司令
上课看的,感触颇深
想给加纳混血男青年的公益组织捐钱。
不是half而是double的说法很好。原来我们都羡慕的混血儿在日本却是这样一种情况……(做功课)
亚洲对外族的包容力真是………………
孤儿院长大的加纳混血青年一直微笑
在學校裡面看的,紀錄片本身感覺并不怎麼樣,少了些觀點和深層次的東西,更多的是內容本身吸引人。導演可以找各種膚色的混血兒,卻沒說出所以然,雖然我也不知道所以然是什麼。結束之後的座談會大家都很high,可惜一不通曉日文,二是真的沒有大的感慨。也許和哪個人種混決定了處境,但政治絕對不正確。
相比之下,松江哲明的《再見,泡菜》顯得“簡陋”。畢竟,這部片還是用了比較通識的紀錄片製作流程去做,但是內容依然相當勾起我的興趣。這些Hafu的身份註定是不平凡,但又是平凡。從他們身上更能窺探出日本的排他性和島國根性。
花了5€看的。
作为混血的身份认同感看来在崇洋媚外的日本也还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