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stina Chiriac,威廉·达福,Anna Ferrara,Stella Mastrantonio,Lorenzo Piazzoni,Alessandro Prato,Alessandra Scarci
安塞姆:废墟诗篇(港/台) / Anselm (Das Rauschen der Zeit) / Le bruit du temps, Anselm Kiefer
Materialists
Shahar Isaac,帕拉斯·帕特尔,Elizabeth Tabish,Jonathan Roumie
The Chosen Season 3: Episode 1 & 2
Chime / 铃异(港)
一只企鹅教我的事
In Our Day / 好好过日辰(港)
BT云/hxapi/ttydy/shuanu.com/所有内容均由程序在互联网上自动搜集而来,仅供测试和学习交流,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有商业梦想的,他们都实现了。但穷困的岁月才是永动机。树离开土壤那只能称为标本,验证的只是过去的辉煌。
这拍的是什么狗屁?
啧啧所以我说纪录片这种东西当拍摄者跟对象脑子相差太多的时候,价值被削弱太多了,产生的完全就是鸡同鸭讲的垃圾。
片子本身就是一个乱剪的访谈节目。。。但是吧有些观点真的挺好的 职业摇滚艺术家应该是商业的 只有当所有职业摇滚乐手都像汪峰郑钧似的赚大钱 才不会有乐手为了赚钱只做大家喜欢的音乐而不是自己想做的音乐 摇滚乐界才会越来越好 希望马东的节目开了个好头 大家都来听摇滚乐吧
那么多乐队加起来收入不如汪峰,所以结果就是 从前些年的骂,到如今这些老牌乐队全部如此 拥抱商业和市场,我觉得真的好,汪峰带了个好头,希望马东的节目能把这把火点起来。摇滚就应该有钱。
比较无聊。大部分人说的都不深刻,没什么自己的东西。我发现两个问题:1不是外国乐队上综艺,做商演,你就可以上。2商业化没问题,但有个前提他们没说出来,甚至没有做出来:得保持音乐的真诚、具有反抗性。很多乐队只学习了人家的商业化行为,并没有学习到人家对待音乐的态度。你把音乐放在首位,然后再去赚钱或者让更多的人听到才是艺术家干的事。 除了音乐人本身的问题,其实还有两个更大的问题,就是市场是否良性和我们广大听众的文化素养与审美。
说到底还不是因为墙内审查严格,搞半天扯有的没的,什么是摇滚乐,可能很多搞摇滚乐的都不知道什么是,钱当然应该挣,但是别挣了钱就为了自己是谁或者钱让你成为一条舔狗,就是这样
这片子拍的有多尴尬,中国摇滚的现状就有多尴尬。
“现在没法无忧无虑地消磨,在消磨中创造。”
虽然崔健能在电视上表演了,但中国的摇滚却更地下更小众了。中国有嘻哈,有街舞,就是没有摇滚,说的是当下。摇滚已死。什么时候能有“中国有摇滚”这样的综艺自由播放,摇滚才可以说可能又有了复活的一线曙光。怀念何勇、张楚和窦唯“魔岩三杰”时代。可惜窦唯坐地铁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张楚的创作力已经大不如前,而何勇像食指一样,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
一流的嘉宾,三流的技术。 而且好的新乐队一概不提
崔健和秋野算是说了几句真话。
與其說是紀錄片,不如說是訪問拼貼。沒有深挖,一群人或憤怒或故作灑脫地說著感受,有意思,但也僅此而已了。期待有關於中國搖滾三十年的更豐富的紀錄片出現。
“摇滚”在于保持文化,思想的多样性,让人们可以不再随波逐流,颠覆人们的主流价值观,让大多数人们以往无法表达的,对“政治,国家,生活,信仰,等等”的不满,通通喷涌而出,这些思想或许就是新的血液,这或许也就是“摇滚精神” 然一直以来,我们的“国家”都在惧怕,拒绝着这种新鲜的血液。
再牛逼的人也要拉屎,你说你的偶像拉屎你受不了,那他也得拉,不然他受不了。
nivana死多少年了。食尸都没这么吃的,吃完活人吃死人是么。一群写不出歌的傻逼小资,痛痒出了张今日青年,现在又来个纪录片少年。这是阳痿早泄所以只能装童贞了么,不装逼能死么。
字幕竟然写“中国摇滚乐经历三个年代……第三个到2008年“。主编大人,马上2017年了你醒醒,你不能因为快十年没听摇滚乐了就说现在乐队接不上茬了好么,请的全是70后老炮,要不把片名改成中国摇滚乐前15年?还有最后年代表字幕一堆错误,这是纪录片请个校对很贵吗。不过对郑钧路转粉脑子还挺清楚的。
就光这个片名,就他妈蠢出一万三千六百多条街了。
镜头乱晃,剪辑混乱,文案粗陋,空镜重复,插入镜头都是网络资源毫无诚意,字幕速度快得没有人性。
在中国摇滚三十年的尾巴上有这么一部气质平淡不装热血沸腾的纪录片太好了,里面的不再年轻的摇滚人那种“生活最重要”“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状态也太好了。总之,放弃了追求所谓牛逼,总会有利于让人不显得太傻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