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Eligible Bachelor
这里 / 这里是吾家(港)
马克·哈米尔,汤姆·希德勒斯顿
达蒙·奥尔本,格拉翰姆·考可森,阿历克斯·詹姆斯,戴夫·罗恩特里
Cristina Chiriac,威廉·达福,Anna Ferrara,Stella Mastrantonio,Lorenzo Piazzoni,Alessandro Prato,Alessandra Scarci
安塞姆:废墟诗篇(港/台) / Anselm (Das Rauschen der Zeit) / Le bruit du temps, Anselm Kiefer
Materialists
Shahar Isaac,帕拉斯·帕特尔,Elizabeth Tabish,Jonathan Roumie
BT云/hxapi/ttydy/shuanu.com/所有内容均由程序在互联网上自动搜集而来,仅供测试和学习交流,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感觉采访的都是二流的学者,一流的比如对戊戌变法深有研究的茅海建就没出来,似乎也没有正儿八经的,都是什什么的作者。基本上算是徐世昌清末的故事,民国就没说。
史观还行,片子差
如果时间线再往后延长一点就好了
旧制度时期是恪尽职守的幕僚,新旧交替时期审时度势,独当一面后政治能力捉襟见肘
中国近代写日记最出名的怕是得非翁同龢和介石公莫属。😊徐世昌何德何能啊,真一介穷书生攀上了袁世凯这个大家族子弟。一下拿出一百两银子给他赶考。两人的友谊也真让人羡慕。可想而知,当徐世昌都以某种方式反对袁世凯称帝,袁世凯心里是什么滋味。另外,这部片子还是有点洗白以慈禧为代表的既得利益者嫌疑。像是一般的片子,比如楚国八百年,历史的拐点之商鞅变法,既得利益者那可是妥妥的“反派”人物,就欺负人家是个死人(找不到后人给说话)是吧。。。还有,若是和平年代,或者是王朝的上升期吧,袁世凯和荣禄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应该也能传为一代佳话。另外,啥时候再拍个翁同龢日记揭秘和介石公日记揭秘呗。😄
是一个人五十四年的专属记忆,更是一个时代交替变更的见证者,从日记里追踪一个时代到一个时代的蛛丝马迹总会让人大为启发!
日记比正史有意思
流于肤浅。尤其是民国时期完全没有cover,实甚不全也。
其实可以看出来徐世昌也没在日记里说啥,都是流水账。徐世昌能进京赶考,也是袁世凯借钱才得以成行。但是徐世昌在翰林院长期坐冷板凳,在袁世凯天津小站练兵之后才去帮袁世凯。两人早年的经历帮助他们克服信任问题,在维新派和荣禄之间演双簧,两面下注,在局势明朗的时候才落子。但徐世昌显然更受清廷的信任,他是第一个汉人(也是慈禧亲自任命的)东北总督,之后溥仪即位,清廷开始排挤袁世凯,让他养足疾,但是徐世昌却进了军机处。之后袁世凯复出,徐世昌没有抢昔日老友的风头,让袁世凯拿到了他想要的;同时,又出于对清朝的感激,他作为中间人担保着袁世凯和王室之间的交易。这段时期可以看出来徐世昌的拧巴和纠结。正如纪录片结束时所讲的,不清楚亲手埋葬清王朝的徐世昌站在老家科举应考的考场时,他是怎样的心情。
你打头,我断后…枪打出头鸟,幕后最安全…好微妙的关系啊…真不愧是大器晚成老成谋国长袖善舞八面玲珑八风不动进退有度全身而退的徐大总督/统…
了解徐世昌和袁世凯两个人的生平,基本上就可以串联了整个清末民初的风云变幻,片中还并非全部。纪录片的节奏略拖沓,南北议和等袁世凯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后面袁世凯与徐世昌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交代不是很详细。但至少将徐世昌这个人物形象更加具象化呈现,其日记中内容可作为处于当时时代一员中的史料与思考价值,弥足珍贵。若是延伸至后文,那此纪录片可堪史诗。
泛泛而谈,也是惜字如金。最有趣的还是写到送别慰亭处,像他这般谨慎内敛之人,也不免真情流露了一回。
载辅之才。
所谓老成持重水晶狐狸,即便在日记上也做得滴水不漏。但因为他侧身历史风云际会之处,也曾位于权力中枢,甲午戊戌庚子辛亥等重要时间点与其日记两相对照,无比微妙,笔下云淡风轻,胸中起伏澎湃,或者反之,都似乎可以想见。以历史看日志,以日志印证历史,让人也恍若置身其时其地,有恻然之感。
袁世凯戊戌背锅,慈禧宣战十一国…